齐鲁多文物,年来益发扬。
网纹成化石,木舰出河床。
解放战争烈,工农跃进强。
今朝新孔孟,气象更堂堂。
这首新体的古诗,是已故的郭沫若先生所做。1959年2月,郭老来到几年前刚组建完成的山东省博物馆。如今,这首诗与他所题的馆名,已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珍贵的记忆。
山东,古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遗存,使得山东成为了重要的文物大省。今天,山东省内各级各类博物馆已达170余座,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山东省博物馆作为馆藏文物的中心自创建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1909年(清宣统元年)
1915年,北洋政府时期,山东图书馆改称"山东公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仍隶属该馆。此后直到1952年前一直依附于该馆。
1952年10月,遵照山东省人民政府指示,山东自然教育研究所迁至济南广智院,与该院合并,改组成立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济南广智院,全名是英基督教浸礼教会济南广智院。当年该院内开辟自然、历史、科技等展厅。在配合传教的同时宣扬西方的文化科技。1952年在新中国文教机构的调整中,该院职工、藏品及建筑被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接收。
1953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周扬来到山东。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举办了《济南庆祝建国三周年成就展》,这种文物标本与现实政治相结合,形式全新的展览,使这位正探索社会主义博物馆如何建成革命新文化阵地的新中国文化工作主管深受启发。同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来山东,具体落实山东省博物馆筹建及地志陈列试点的组织工作。后经周扬同志提议,国家文物局将山东列为筹建省级地质博物馆及地质陈列的试点。
1953年10月,文化部批准将山东省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与1948年成立的山东省古物管理委员会(1952年更名为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
1966年8月至1972年间,山东省博物馆闭馆。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东省博物馆迎来了自己全面建设发展的新局面。1980年后,山东省博物馆重新调整机构设置,设立了"五部、三室、两科",虽有过增减变更,但大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新馆的筹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博事业的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山东省博物馆新馆。1992年10月,坐落于千佛山脚下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建筑占地近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仅陈列面积就高达8千平方米,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之一。仿汉唐建筑风格,宏伟高大,气势恢宏。在新馆这个现代陈列设施的文化平台上,各种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交替举办。至此,山东省博物馆,成为了省会济南以陈列艺术语言,展示山东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
自新馆开放至今,山东省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以及赴海外的对外交流展等,在数量、种类和展览内容方面逐年扩大和提高。山东省博物馆成为了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窗口。
山东省博物馆重组的考古业务,继承着上世纪馆文物考古成就的辉煌。在条件艰苦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捷报频传。在不断取得文物考古丰硕成果的同时,以考古发现的文物珍品,不断充实提高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
工作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第一线的宣教部,在配合展览、组织观众,接待来馆贵宾等方面。以精湛的业务素质、热心细致的讲解服务,成为了山东省博物馆对外清新形象的靓丽风景线,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05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山东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实施文化强省的战略,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和省建设厅四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列为首批重点建设项目。
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项目选址在济南市东部新城中心区域—燕山立交桥以东1.5公里、经十东路以北地块。新馆主体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及文博中心广场占地230亩,总投资11亿元。项目根据“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确定了"八馆四厅"的基本功能布局。
2007年12月,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工程选址地块隆重举行,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1月,主体建筑实现封顶。2009年10月,第11届全运会期间,将有部分场馆对外开放。预计于2009年底,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现齐鲁文化风貌、反映山东深厚文化底蕴、融合传统风格与现代理念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将全面建成。届时,凭借丰富的藏品,全新的建筑,现代化的陈列手段,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必将对弘扬齐鲁文化,提升省会济南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山东省博物馆走过了百年沧桑。光荣的馆史,优秀的传统,辉煌的事业,宏伟的远景,必将激励着承载山东历史文化职责的山东省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下一个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