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 > 八桂大地
   八桂大地  
 
壮族传统民间舞蹈—扁担舞 曾到了上海世博会表演
日期:2013/6/18   点击:1933

扁担“打”出壮乡风情

    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马山壮族打扁担曾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一等奖,也到了上海世博会表演。
 
      扁担舞(壮文:foux dwk hanz)是一种壮族传统民间舞蹈,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一般由妇女表演。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的林江、地苏、安阳乡和马山县的白山、古寨、加芳乡—带。该舞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寄托了群众渴望来年丰收的希望。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
扁担舞 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
     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流行于都安县的扁担舞,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 “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
内容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高山族的杵乐有些相似。打扁担没有更多的舞蹈姿态和队形变化,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上下交织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群众的欢迎。?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的扁担舞盛况。

起源

     很久以前,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的祖先被逼南迁,路途困苦不堪。其间,一男子忍受不住夜间静寂的气氛,拿起身边的扁担和镰刀敲打起来,于是有人站起来随节奏跳舞,其他人
壮族扁担舞 
逐渐加入了敲打和跳舞的行列,男人们挥动扁担和镰刀敲击出美妙的天籁,女人们挥动衣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忘记了辛酸和苦累。就这样,这种娱乐方式代代传承,形成了扁担舞。
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表演形式

壮族扁担舞 
      扁担舞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为双数,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担面相对站于板凳两旁,按规定的点子击打舞蹈。时而竖握扁担互相对击,时而又横握扁担,以两端敲击凳面。有时于板凳两侧的二人作一组互相对击,有时又可转身与旁边一人为伍对击,中间还可穿插以四人为一组的斜向交叉击打,击打点子非常丰富,计有“插秧”、“车水”、“收割”、“打谷”、“点春水”、“碰碰欢”、“虏列表”、“虏列谷”、“虏列分水”、“虏列分阜”等,复杂多变,节奏明快紧凑,动作刚劲有力。参考胡勖主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4年。

服饰和道具

马山壮族扁担舞

  马山壮族扁担舞

     表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时所穿的生活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担两样,板凳为木制,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高约一尺五寸;扁招为竹制,长约四尺五寸。表演时无乐曲伴奏,主要是按表演者依扁担敲击板凳和扁担互击发出的音响节奏而舞,节拍有2/4、3/4、4/4、5/4拍子交替击打,并配以竹筒、鼓、锣、小镲组合的打击乐伴奏。

内容

马山壮族扁担舞

  马山壮族扁担舞

      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扁担舞,是一面歌唱,一面舞蹈,内容分为四节,以壮语说,一为‘分假’,即“插秧”;二为‘分水’,即车水上田;三为‘法(提手旁+法)厚’,即收割打谷;四为“敦厚”,即拿谷舂米。是以艺术形式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过程表演出来。表演时妇女每人持一条舂米之木杵,撞打在长形之木舂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的意思。‘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表演者一面打,一面唱。”(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96页)

特点

     打扁担的绝大部分是妇女,人数以四、六、八、十人不定,都是双数。打
扁担舞

  扁担舞

      扁担时,大家分立在几条长凳的两边,每人一条扁担,敲打凳子,或互击扁担。节奏有快有慢,打法多式多样,它表现出打谷、车水、插秧、舂米、纳布、赶牛下地等劳动的动作过程,而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演套路。其传统的套路有“打舂堂”、“全家乐”、“大团圆”、“插秧”、“车水”、“打谷”、“庆丰收”等。技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运动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很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人们在板鞋上可以表演各种舞技。
      据都安、马山县的壮族群众介绍,过去的扁担舞不是用扁担在板凳上敲击,而是用杵敲击木臼(用一块大木,中间挖空,用以舂米),所以打扁担壮语又叫“谷榔”(舂米的臼,壮语叫“谷榔”)。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里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唐代的“舂堂”是古代壮族人民舂米劳动的生动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扁担舞。至今仍流行于德保县的’舂米舞”,平果县的“打砻舞”,宁明县的“经砻舞”,都基本上保持了古代“舂堂”的特点。因为嘹亮的槽声预示着壮家的丰收和兴旺,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的谚语。

扁担舞与壮剧

      壮剧,也称壮戏,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
扁担舞

  扁担舞

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按风格大体可分为南路壮剧与北路壮戏两种类型。按地域、方言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的不同,又可分为师公戏、广南壮戏、富宁壮戏、隆林壮戏、田林壮戏、德靖木偶戏和汉隆壮戏。壮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多用壮语方言演出,唱词多用五言、七言的基本句型和民歌的押韵方式。唱腔曲调亦以各地民歌和民间曲调为基础改造而成。表演以舞蹈和演唱为主,道白连缀,表演手法变化多端。有完整的伴奏乐队和服装、道具等。传统剧目有《盘古》、《文龙与肖尼》、《卜牙》、《侬智高》、《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解臼》、《一枝花》、《宝葫芦》、《红铜鼓》《百鸟衣》等。
      壮族人民能歌,也善舞。我们从花山崖壁画中就已经看到了壮族先民们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壮族的舞蹈绝大部分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爱情和斗争生活有关,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著名的舞蹈有“扁担舞”、“舂堂舞”、“采茶舞”、“插秧舞”、“捞虾舞”
扁担舞

  扁担舞

、“绣球舞”、“铜鼓舞”、“戽水舞”、“凯旋舞”、“蜂鼓舞”、“板鞋舞”等。“扁担舞”是典型的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一般由“插秧”、“车水上田”、“收割打谷”、“舂米”4节组成。表演时,表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场面欢快、热烈。充分展现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主要劳动场面。因此,一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与欢迎。至今,每逢新年,群众还多以此为乐。

盛行

据说唐朝时就盛行。在葱葱郁郁的黔东南苗岭腹地,蕴藏了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神秘文化。悠悠数百年来,苗家的飞歌、舞蹈只在大山里为族人们尽情地演绎着,一朝走向外面的
扁担舞

  扁担舞

舞台,古朴瑰宝便绽放出灼人的光芒。2007年4月12日,从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走来16位男女,身着奇特服装,手持斑驳的竹扁担和木柄破旧但刀刃锋利的镰刀,在众人面前,跳了一支没有乐器伴奏的舞。当红艳艳的土布条欢快飘荡时,全场已经屏住呼吸。舞停,掌声如雷。大家暗暗私语:“听说这是他们村子里整整50年没有跳过的舞。”掌批村依山傍水,苗族人家世代聚居在这里。村落离县城至少有40公里的崎岖山路,村民与外界联系一向甚少,原汁原味的习俗文化,保留得非常完好。掌批村的人大多数姓白或姓张,融洽得好似一个大家族。白跃华从小在村里长大,自打懂事起就跟在爷爷屁股后面,无论上山砍柴还是下田插秧,每次出门前,他总要自告奋勇地为老人拿出挂在墙壁上的扁担。“因为我喜欢看爷爷和其他人跳扁担舞的样子。”白跃华说。
       50年前,白跃华8岁。爷爷年轻力壮,不仅是家中的主劳力,也是村里有名的舞者。月落黄昏时,爷爷挂好心爱的扁担,点燃水烟,抱起幼小的白跃华,开始讲述那久远的、关于扁担舞的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苗族祖先从江西向南迁徙,途经一处苗语称作“炯公荣”的地方时,山穷水尽,没有剩下一丁点吃的食物和穿的衣裙。他们索性留下来,摘取当地的芭蕉叶遮体,砍柴,打猎,
扁担舞

  扁担舞

忙得不亦乐乎。野味被架在火堆上冒出诱人的香味,大伙静静围坐。其中一名男子忍受不住寂静的气氛,抓起脚边的扁担敲打起来。随着节奏越来越明快,男女老少不再沉默,纷纷挥动扁担和镰刀配合这美妙的天籁。年轻人敞开歌喉、迈开脚步,高兴地边唱边舞。舞罢唱罢,队伍恢复了往日的昂扬斗志踏上征途。来到掌批村定居后,为纪念当初那场激动人心的舞事,他们继续跳扁担舞,并一代代言传身教,使这支古老的舞曲传承至今。在无数次“咕噜--咕噜”的悠长咂烟声响中,白跃华头靠着爷爷的膝盖,在脑袋里绘着老人家絮絮叨叨过的场面:芭蕉叶、飞扬的裙带、熟悉的曲子。直到慢慢睡着。
扁担舞
      又到清晨,白跃华揉着惺松的眼睛抬头看时,爷爷正要出发。他一骨碌跳起来,忙着拿扁担,紧紧跟随其后。露水还未完全被朝阳温暖,待去砍柴的村民都已渐渐集汇到通向山坳的路上。“开始吧!”爷爷向人群大吼一声,然后自顾敲响了扁担,上山的脚步变得轻盈。人们不约而同地附和,忘记了疲惫、忘记了苦累,一心要把深山装扮成歌舞的海洋。白跃华视爷爷为舞的灵魂首领,直到长大到外面的世界闯荡,爷爷舞蹈的身姿都牢牢印在童年梦里。如今58岁的他也当了别人的爷爷,可是回到家,村民们告诉他,村里有50年没有再跳扁担舞了。年轻人认为这种舞没有铜鼓、芦笙伴奏,单调无味,不想学习。现在仅有3个70多岁的老人会跳完整的扁担舞了。
壮乡扁担舞巡游世博

  壮乡扁担舞巡游世博

       “穿着芭蕉叶,一早穿烂九层衣;吃着山野菜,一天吃光九座山;一个破碗也是锅,半边山崖也是家;只要你我夫妻恩爱,齐心协力,去织成了再穿,去种得了再吃”扁担舞是白跃华曾经的梦想,遥远的扁担舞歌谣依然记得。他要把舞曲传承下去。把掌批村最能歌善舞的男女集中,白跃华手把手教会他们记忆中的扁担舞。在白跃华的努力下,50年后,记者有幸目睹了再次“出山”的原始扁担舞:8男8女组成一队。女子抹胸、片裙。竹扁担,镰刀,红土布。简简单单的衣服物事,瞬间把观众带到百年前的“炯公荣”。在那里,苗家人劳作了一天,都热闹舞起来了。男子大跨步,女子小碎步,所有的跳跃在“珰珰珰”的敲打中是那么迷人。白跃华自信地对记者说,他们的扁担舞是真正的原生态文化,一旦展现出来,肯定能得到外人的追捧。

扁担舞艺人

      半个多世纪过后,几乎没有人跳扁担舞了,大家都在使用芦笙和铜鼓等乐器。在2003年以前,掌批村只有3位老人知道扁担舞,而且他们都是上了70多岁的老人,扁担舞由此走到
扁担舞

  扁担舞

了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在抢救扁担舞文化、重振扁担舞风采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位在当地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白跃华。今年58岁的白跃华在年幼时看过大人们跳过这种奇特的舞蹈,还能吟唱起跳的曲子,知道舞蹈的来历,就是没有认真学习过。后来,白跃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一直从事着文化艺术工作,见识逐渐宽广,他发现家乡的扁担舞是很独特的舞蹈类型,多次凝重地思考过关于扁担舞的问题,想把它从民族文化历史的角落里重新捡拾,让它恢复勃勃生机。1998年,白跃华辞职出来自谋发展,角色的转换让他更加觉得重振扁担舞的必要和迫切。他在大脑中搜索儿时关于扁担舞的印象,又走访了村子里的老人,让他们回忆、讲述甚至舞动扁担舞的舞姿形态,这些让白跃华对扁担舞的了解逐渐深刻。
      2003年,无论是对白跃华还是扁担舞本身,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年头。白跃华和他的伙伴们对掌握的“活”资料加以整理,并从当地群众的劳动实践和本地其他类型文化艺术中吸取了丰富营养,开始了编扁担舞的工作。掌批村的祖先是在“芭蕉叶遮体”的情况下创立起扁担舞的,白跃华开始意识到要重编扁担舞无疑是要使得这种“窘境”再现,经过认真研究,他首先在衣着上求取这种“再现”。受到当地短裙苗族服饰的启示,他就让演员穿上短裙苗的服饰,然后再作修饰,“芭蕉叶”的“味道”就出来了。经过数月的努力,白跃华和他的伙伴们编出了一个历时4分多钟,由20名演员共同完成的扁担舞节目,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不少群众感谢白跃华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捡回来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推介、宣传这种舞蹈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启动后,雷山县对扁担舞寄予厚望,白跃华觉得这是一次全方位展示扁担舞魅力的绝好机会,他根据确立的比赛时间对舞蹈进行了改编,目前,改编和排练工作正在进行中。

马山扁担舞

      作为民间艺术的马山扁担舞,最基本的动作就是两根扁担对打,发出声音,愉悦观众。可以想象得出,这种源于民间的舞蹈,起初是多么单调。但它能在马山县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长盛不衰,并且越打越精彩,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青睐,频频登上现代文娱大舞台,是什么赋予它们不歇的生命力?12月4日上午,马山县加方乡扁担舞艺人韦文耀给了记者一个答案:创新。
马山壮族扁担舞

  马山壮族扁担舞

起于舂堂

     扁担舞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马山县加方乡出现,韦文耀也没有个确切的答案。“扁担舞本意是庆祝丰收。里面的情节主要有犁田、插秧、收稻谷等从耕种稻田到收获入仓的整个过程。”他说。据介绍,马山壮族扁担舞源于打榔,两者为姐妹活动项目。打榔,古称“打舂堂”,是马山壮瑶民间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打舂堂历史悠久,在古代,人们把晒干的禾穗放在打谷槽里用杵舂击脱粒,后来演变为“打舂堂”,即舂堂舞。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壮、瑶同胞的妇女便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乐,其意为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盛世太平。故有谚云:“正月舂堂声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扁担舞便起源于此。相关史料记载,“槽榔由于浑木大,近颇难得,舂堂之鲜用矣,妇女每用木板以代。其法以一米左右长坚硬之木板,两端垫以长凳,两排列妇女二三,手执扁担上下对击,或附和锣鼓,逼拍成调。”这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大的树木逐渐被砍伐,
马山旅游节上看壮族扁担舞

  马山旅游节上看壮族扁担舞

       村民制作打榔需要的木头比较难找。为此,就用扁担和板凳来代替。了解到,和打榔相比,打扁担灵活多变,演员时而交击,时而转身,时而跳跃,动作文雅优美,扁担敲击发出的响声明快而脆耳,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马山,扁担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不仅因为它是娱乐工具,还因为它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物。《依人担歌》记载:“峒人多用木担聘女,或以赠所私者,壮人的一种风俗。”即小伙子对扁担进行艺术加工,两头画龙凤,中间用五彩画上一个个边框,每个框内各写或刻上男女双方爱的盟誓山歌,上歌圩时,看到意中人时则以此为贵重礼品赠给对方作为定情物。“名扬山外的扁担舞,它像一串串金色的钥匙,为您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您了解到马山这一独有文化特产的内涵,让您领略到山高歌更高,水长情更长。”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名响山外
      2007年12月11日,在不断创新中,马山扁担舞逐步从民间草台走上各类现代大舞台,走出壮村瑶寨,走出马山,成为当地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娱节目之一。马山县加方乡是扁担舞比较活跃的地方之一。出生于加方乡加方村琴瓦屯的韦文耀说,他就是在扁担舞中一天天长大的。加方乡街上的人一直以来都喜欢扁担舞,有事没事三五成群就舞起来,自娱自乐。在他们的家里,几乎都有跳舞用的扁担。从小学开始就从农村来到街上读书的韦文耀,见到街上人这种自娱自乐活动之后,慢慢产生了
扁担舞

  扁担舞

兴趣,暗中和他们学了起来。1977年,上初中的韦文耀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了扁担舞。“我对扁担舞更加感兴趣了,掌握了其中不少门道。”他说,作为民间艺术的扁担舞比较单调,不是很精彩,要走上大舞台,做成一个好的艺术节目,受到更多的观众欢迎,还需要创新,需要更多的舞台艺术加工。1995年,开始编导扁担舞的韦文耀致力于这种民间艺术的创新。“不仅要按照老人传下来的套路打下去,而且要不断创新,动作比较复杂,道具也很多。”从谱曲、伴奏、动作、情节以及舞台艺术上,他都做了很大的创新和加工。而且每一场演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看点,高潮迭起,精彩异常。韦文耀的努力有了收获。前几年,由他编导的加方扁担舞参加南宁地区农村文艺汇演,整个节目不但博得全场观众阵阵喝彩,而且载誉而归:获得编剧特等奖、导演一等奖,他担任的主角获得优秀演员奖。和加方乡的扁担舞一样,马山县的扁担舞已经不是最初那单调的啪啪声,而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加工和艺术升华中,在不少民间艺术渐渐走向“美人迟暮,英雄垂老”的今天,由民间草台艺术一路铿锵而来,变为现代大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民族艺术,步步走出大山,声名在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山的扁担舞已久负盛名,曾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之一;80年代,马山扁担舞作为广西参赛项目参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并获得一等奖,还进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2003年,马山扁担舞方块队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行的“八桂狂欢游”游行表演,获民族盛装表演最具有特色一等奖。今天,马山县的扁担舞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依然盛演不衰。

进京迎奥运

马山壮族扁担舞图集

马山壮族扁担舞图集(13张)
      2007年8月31日,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支中老年人业余文艺队———康乐艺术团受邀代表广西进京,在北京市崇文区迎接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文艺联欢会上表演都安壮族扁担舞,受到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都安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是壮族群众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扁担舞舞者最少4人一组,多则数十人,围着长板凳或舂米木槽,每人手里拿一根扁担互相敲击,或敲击长凳,或敲击木槽,打出各种各样和谐的声响,其节奏变化多样,律动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舞者按照一定节奏,边击、边歌、边舞,热闹非凡。扁担舞没有复杂的舞蹈姿态和队形变化,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用扁担两端上下交织的打法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表现农民群众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场面。每逢春节、丰收或喜庆之日,都安壮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便会欢快地跳起扁担舞,平时在田间劳动间歇时,在田头地边也以跳扁担舞为乐。
        2008年8月8日,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纪念日。在北京联欢会的舞台上,都安康乐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穿民族盛装,用壮族人庆祝喜庆节日的特有方式,跳起欢快的壮族扁担舞,与全国人民同喜同乐,表达壮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期盼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一根根系着象征喜庆吉祥红绸带的扁担相互敲击,欢快而清脆高亢的扁担声如同擂响了战鼓,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奥运会,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由于都安壮族扁担舞表演形式独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上台就赢得了几千名北京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据了解,这次北京各邀请广西6支文艺代表队参加迎奥运倒计时文艺联欢会演出,都安康乐艺术团是这些代表队中演员年龄较大的一支代表队,也是河池市惟一受邀的代表队。

 

 
  
广西山东商会 © 2013-2021 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区南宁市高新区科园大道44号
电话 Tel:0771-5816609 联系人:林秘书(18877149791) Email:gxsdsh2009@163.com 备案号:桂ICP备2020007122号-1
技术支持:网乐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