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青鹏,没想到他那么年轻。一张平易近人的脸,总挂着憨厚的微笑。不用用心去琢磨他,因为那张脸分明写着山东人的真诚和朴实。
没有见面之前,电话预约采访时,记者就已经深刻地感觉到他做事的雷厉风行和果断。
当记者如约来到北京西三环国家行政学院欣正大厦他的办公室时,他还在会议室里开会,时间不长他便匆匆地回到了办公室,一脸的歉意。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采访。
涉足民营经济
1969年,袁青鹏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袁青鹏不无幽默地说,他的父亲最高级别是赶毛驴车车队队长。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袁青鹏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之后的袁青鹏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一家报社当编辑记者,4年之后他被安排进行国有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这期间他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民营企业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袁青鹏开始关注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并涉足民营经济的教育培训工作。
20来岁,正是青春激扬的年龄,更是人生敢想敢干的时候。当袁青鹏发现在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本真正属于私营企业实用的百科全书时,他便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了包括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北大、清华等
60多个国家部委及院校的专家、领导和学者,编写出了一本《中国私营经济实务全书》。这本300多万字号称当今中国私营经济的百科全书,直到现在也没有相同的书籍能超越过它。
作为这本书的总策划和组织者,袁青鹏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分。
最初,很多人反对编写这样的书籍,认为当下人们关注的是党政机关的工具书,编写一本私营企业的百科全书,让私营企业的老板掏钱买书真是天方夜谭。可是,袁青鹏却想,这些私营企业的老板很多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们在创业之初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谁来帮助解决,他们从注册公司到经营管理,从企业文化建设到如何打造品牌,都没有一个理论依据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可循。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非常需要这样的书做指导,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更需要这本巨著。
远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袁青鹏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编写出这本书来。他说服了一个个领导、专家和学者来编写这本书,没有资金,大家先写着,稿费欠着。就这样,历时3年,这本书终于编写完稿。没钱进印刷厂,怎么办,袁青鹏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跟老家造纸厂的厂长说:“先借我60吨纸,以后卖了书再还你。”厂长望着一脸真诚的袁青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书终于印出来了,袁青鹏高兴之余又犯了愁,这些书怎么销呀。到全国各地推销去,思考之后,袁青鹏又踏上了销书之路。一人带着四箱书,常常为了省2块钱的搬运费,他先将两箱书扛进车站,再出来扛另外两箱书。哪个地方的工商局开会,他就去哪里,晚上在宾馆的房间里找到开会的领导游说,真诚
与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透彻研究打动了这些领导。
袁青鹏风趣地说,当时连样书都得管这些领导要钱,因为自己手里没有钱,就拿了四箱书,还要用这钱赶往下一个省市推销书呢。工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时间袁青鹏跑了全国17个省,卖了5000多套书,而且这些买书的企业家最终都成了他的朋友。
老板的良师益友
在推销书的过程中,袁青鹏接触了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他发现,这些人的综合管理能力、综合文化素质,以及综合决策能力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不相匹配。
回来之后,袁青鹏就想,党的各级干部培养有党校,从中央党校到地方各级党校都是培养党的各级干部的,政府干部的培养有行政学院,国家有国家行政学院,各省市有各省市的行政学院,但是民营企业家谁来管?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对这些老板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快速提升自己的各项管理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那时,袁青鹏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在中央党校代授职工夜大的课,所以结交了一帮中央党校的朋友,这些人非常支持他为民营企业老板办培训班的想法。
第一期全国民营经济理论与实务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虽然只来了36位学生,但袁青鹏还是邀请了部委的领导和教授前来讲课。他把第一期培训班的情况拍成照片,将挣的第一笔钱毫不犹豫地全部投入到印制彩色画报中,又将这些画报发往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大家一看,民营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学习是开天辟地的事,历史上还没有私营企业老板进中央党校学习的先例。于是,各
地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也都踊跃参加,第二期培训班人数迅猛增加到了200人……
16年来,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已成功举办了80多期培训班,先后培训来自全国各地民营企业家达20000余人。同时,在培训班基础上又开办了十届全国民营企业家工商管理(MBA)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家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特训班,两届“二代”民营企业家特训班。
作为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袁青鹏认为,在举办培训班的基础上,还要为这些民营企业老板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他们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于是,学院每年都要举办两次大型活动,一是讲解年度的最新经济形势,二是搞一次大型同学联谊会,让这些企业家在这个平台上真正受益。袁青鹏提出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良师益友。他说:“良师益友这几个字很好写,但做起来就太艰难了,落到实处就更难了。”
虽然难,但袁青鹏做到了。这么多年来,不管哪个民营企业遇到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给他打来电话,袁青鹏都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成为这些民营企业老板的真正朋友。
袁青鹏深情地说:“做这些工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我没有把它当成工作来做,而是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它首先对国家有利,其次对企业家有利,当然对我们也有利,有利于这几方面的事情叫做事业。而且我们觉得越做这些工作越感觉受人尊重,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我的学生。这些学生不光是学生,已经上升到了朋友,而且还不是一般普通的朋友,是上升为亲情的那种朋友。”
关系决定成败
长期研究民营经济的袁青鹏,深刻地认识到,如今中国民营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法律的关系、与经营理念的关系、与产权清晰的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与自身素质的关系。一个企业的老板如何处理好这十大关系是决定着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老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处理好这十大关系,企业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
袁青鹏说,一个企业家如何处理好这十大关系至关重要。比如,如何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就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仅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下大力气,还要靠企业家人品、企业产品、企业品牌纳人等等。
企业大到与政府的关系,小到与家庭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会嗤之以鼻,与家庭的关系对企业的成败有什么关系。为此,袁青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有一年,他们与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统战部社科院以及全国工商联共同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婚姻状况作了一次专项调查,向全国4800位民营企业家发放了关于家庭婚姻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信息发现,中国民营企业老板离婚和再婚的比率达23%,明显高于全国总体人群的平均比率11%。导致民营企业家离婚率偏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济纠纷、家庭关系的压力、一方感情转
移、性格冲突无法调和等。
之后,他们又对民营企业家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240名学员进行摸底剖析,发现家庭不和睦幸福的达30%之多,有的离婚不离家,有的同居不结婚,有的感情破裂,甚至有的因家庭不和睦走上自杀身亡。虽然人们不能把离婚已否作为评定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的唯一标准,但是一段失败的婚姻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来影响和痛苦。如果家庭不和睦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影响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动摇企业家的创业信心,损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企业毁于一旦。
有的企业与当地政府发生矛盾,袁青鹏就会立即出面协调。他说:“既然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班主任,就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包括经营、管理、生活、家庭等各种问题。”
最后,袁青鹏说:“人生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境界和品位的追求,有些人除了谈车子谈房子谈票子,别的没什么谈的了。有的人开玩笑说,穷得就只剩钱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这个群体为什么不散,就是大家有情有义,实实在在。我要按山东人的标准,山东人的文化,为情而来,为义而去。这样才能把事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