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 >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范蠡与陶山的故事:一代巨商的致富经
日期:2014/7/28   点击:3543
文章来源:鲁网综合     发表于:2013-09-23 11:20:00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笔者以为,范蠡适齐后的零散文献记载,皆为司马迁时代后的不同记述或注释,史家对“陶”字的认知不可能千篇一律,众口一词。所以,要追寻范蠡的归宿,不能只囿于故纸堆里搜索,必须在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学、遗存辨析学、考古勘探学、地名标志学等诸领域查找线索,通过综合分析,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细观历史地理版图,可以推定范蠡卒老于肥城陶山。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时,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早就将陶山之阳、汶水之阴的鲁国汶阳田据为己有,齐国边界由陶山向南推进约50里。既然当时的齐国没有第二个陶山或陶地,所以范蠡的归宿地在肥城陶山应当没有异义。

  破译古代汉语中地名字词的洗炼运用,可以明察古人对“陶”的确切表述。经师左丘明(约前540—451)在《国语·齐语》中称齐“地南至陶阴,西至济,北至河……”意思是齐国地界南到陶山之阴,西到济水(今黄河),北到海河,略去了(陶)山、(济)水、(海)河三字而不发生歧意,因为当时的齐国边界只有陶山、济水、海河,没有重复的地名,必要的省略不会产生地理概念的混淆。

  通过对遗址留存的辨析,可以打通一条通往范蠡时代的历史隧道。现存的陶山范蠡墓,有碑文记载秦代之前就已经存在,范公祠为秦代创建。范蠡墓旁立有一块李斯小篆仿古碑,上刻“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之下,孰可比伦”16个大字。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入仕前长期隐居陶山,对陶山文化的研究造诣极深,其所著《岱览·陶山》云:“李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范蠡墓在此留题。”范公祠又称陶公幽栖祠,传为范蠡与西施幽静栖息故居,为纪念范蠡而建,汉代扩建为幽栖寺,如今旧祠遗址犹存,残迹可觅。

  野外考古和矿藏勘探证实,范蠡时代陶山一带曾存在过经济繁荣期。在陶山南麓相继出土了范蠡时期的青铜器、铁制农具、诸侯铸币以及大量陶器等文物,其中的铁制犁铧等被省博物馆专柜收藏。专家认为这些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水准的文物,均来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而反证了陶山一带那个时期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不能说与范蠡富甲一方没有关系。建国后的现代地质勘探证实,陶山一带不具备青铜器和铁制器的铸造条件,说明专家的论断是正确的。

  探究现存的地名标志,可追溯范蠡在陶山的深远影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史记》语),曾以酒囊饭袋自嘲。范蠡入齐后耕于海畔的地方就是山东海阳,至今依然保留着鸱夷山等与范蠡有关的地名。范蠡卜居陶山时又更名陶朱公,取在逃红袍高官之意,所以陶山在民间俗称鸱夷山、山前的湖泊称鸱夷湖,昔有陶城、陶河等地名,今有陶阳、范庄等村名,人文地名有范蠡归湖处、千斤台、幽栖寺、西施洞等,与范蠡后半生从事商业有关的地名现有王瓜店、张家店、旅店、小店、钱庄、车庄、山阳铺等。地名是时间的化石,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标志着它的源头出处。

  分析陶山一带的姓氏起源,可以确立范蠡的开祖地位。陶山南麓多陶、朱、范姓,均与陶朱公范蠡有着渊源关系,均拜范蠡为先祖。朱姓曾是肥城四大姓(尹、朱、李、刘)之一,新中国成立前还掌印肥城商会,是为承传祖业的商贾世家。陶山前的范庄,范姓人家虽不多,但却自视为范蠡正宗传人,每逢清明、“十一”等传统节日,必到范蠡祠拜祖,去范蠡墓祭扫,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考察历史环境的优势,可以提供范蠡归宿的必备条件。现在陶山之阳的肥城市湖屯镇,地质勘探证明2000多年前系一片湖泊(古称鸱夷湖)。水面宽阔无垠,周边河道纵横;湖边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宜人;水陆交通方便,车马舟楫畅行。选择依山傍水的陶山脚下定居,可谓独享地利。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为范蠡的“止于陶”提供了必备条件。

  从人类心理学层面上推断,可以洞察范蠡的人生走向和心理诉求。他协助越王攻灭吴国、实现了勾践的霸主梦想后,毅然退隐太湖的行为选择是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保全身家性命;他浮海出齐是因太湖离越国太近,担心再陷越王勾践毂中;他归还齐国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史记》语),客观上是越王勾践渡海北上称霸,已经攻占齐之沿海重要港口琅琊(今琅琊台犹存越王台遗址),且齐平公听信奸佞谗言,故意疏远不再信任,主观上是觉得“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史记》语)他看中陶山之阳作为归宿地,是“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有生可以致富矣。”(《史记》语)更重要的是他青睐这块风水宝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仁大智的范蠡没有舍此而它往的理由。

  亲历当地的民俗风情,可以明显感受到范蠡遗风的传承。古往今来,陶山之阳始终保持着范蠡的遗风遗训,延续着立农重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陶山一带“贩子”一词源自范蠡一说,已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春秋战国时期尊称德才兼备的人为“子”,如孔子、孟子等。范蠡德高望重,智敏超群,被史家称为“范子”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范蠡又长于贩运经商,天长日久,范子就演变为贩子。后被民众广为采用,成为“商帮”的专用词,流行至今。

  倾听民谣歌诀的传唱,可以远视范蠡生前身后的流年碎影。史载,陶山脚下汉代就流传范蠡墓赞语:“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长维,宇宙赖。”至今依然有“范蠡归湖上了山(陶山),张良归山进了湖(微山湖)”等歌谣传唱,经久不衰,但这些民谣起源的具体年代已经无据可考。

  搜集陶山传说故事,可以还原历史的原点。陶山世代传诵着许多关于范蠡和西施的动人故事,其中有弘扬范蠡艰苦创业精神的,有歌颂范蠡大智大勇的,也有西施山洞取暖避暑的轶闻趣事,更多的则是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听来令人遐思向迩,畅想无穷。传说故事不是历史,但却打着历史的烙印,记录着原始的信息。

  综上所述,范蠡止于肥城陶山确定无疑。

  那么,范蠡在陶山做了些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范蠡徙陶后“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又说:“……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又据《孔丛子》下《陈士义》第十四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君欲速富,当畜五牸。”由此可见,范蠡在陶山主要从事农耕、畜牧、商贸等活动以及传授技艺等善事。

 
  
广西山东商会 © 2013-2021 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区南宁市高新区科园大道44号
电话 Tel:0771-5816609 联系人:林秘书(18877149791) Email:gxsdsh2009@163.com 备案号:桂ICP备2020007122号-1
技术支持:网乐原科技